曾卓文集
流星一闪
——小谈梅苑和她的书
集《人海巴黎》。我读过不少有关巴黎的记述和游记,而这本散文集还是使我
很感兴趣。作者梅苑,在我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只是从书中知道,她祖籍是华人,
出生在越南,先后在香港、台湾念大学,以后又到瑞士、巴黎留学。《人海巴黎》
就是写她去那里留学时所见到的一些情况。她为我们介绍了巴黎的一些景色,也介
绍了她所接触的一些巴黎人和他们的生活状况,展现了巴黎的社会风情和习俗。这
不是一般的客观的描述,而是通过作者的眼睛所看到并感受到的巴黎,表达自己的
思考和意见。作者虽然还年轻,但已浪迹天涯,见多识广,又有着女性的热情和细
腻,她对巴黎和巴黎人的评述是有其个性特色的,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她的潇洒自如
的态度,再加上她的明快而柔和的文笔,使这本散文集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集中收了二十篇散文,看看每篇文章后面所标明的写作地点,知道大部分写于
巴黎,最后几篇却写于北京。那么,她是回到祖国来了。
后来,又看到了百花文艺出版社为她出的另一本散文集《一束玫瑰》。这是她
初次回到祖国参观访问广州、海南、桂林等地的工厂、农村、学校的观感和旅途中
的一些见闻。在记述中常常流露出她对正在变改中的祖国所引起的激动、喜悦之情。
同时,也对她所认为的一些不正常的人事和现象提出了意见或批评,有时并与写她
所知道的外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她将这本集子命名为《一束玫瑰》,表明这虽是奉
献给祖国的花,却也是带刺的,而我却从中感受到了赤子之心。这本散文集的文采
不及《人海巴黎》,那是因为她来去匆匆,感受和感情都不及写巴黎那样深刻,而
且执笔时也太匆忙。但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勤奋,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旅途上,她竟写
出了四十二篇短文。
她白天游览参观,夜间写自己的观感,甚至在病中也没有放下笔,有时一夜竟
写了三篇。
1989年4月,在一次全国性的散文讨论会上,我提到了《人海巴黎》,有一位同
志告诉我,作者梅苑已经于五年前不幸去世了,这使我感到意外,也感到怅然。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来武汉并光临我家,在谈天中,我又提到梅苑。这
位编辑告诉我,她与梅苑曾多次接触,说了梅苑一些情况,并说百花文艺出版社在
她去世后出版过一本《梅苑作品选》,她是责任编辑。我表示很想看看。她回天津
后果然寄来了。
我翻读了这本将近40万字的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各种文
学体裁,据编者介绍,她还写过戏剧,可见她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从这本书中
可以看出她的创作历程,也大致可以了解她的生活历程。她出生在西贡,有一个幸
福的童年,后来只身到香港、台湾念大学,开始写小说和诗,当时她视野还不够开
阔,题材大都是有关爱情的,文笔也还稚嫩。其后她又到瑞士留学六年,在巴黎住
了两年,跑遍了半个欧洲,她一直没有结婚,但在文字中有时隐隐地提到爱的纠葛,
爱的使命,表达了一种深情也有一点惆怅,但没有敞开她生命中的这一内容。随着
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炼,她逐渐成熟,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了大的跨进。1979年9月,
她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到了祖国。她是这样说明她归来的原因的,“在欧洲,深知国
内与我同一时代的人,在这场内乱(指文化大革命)中受创最深,我才毅然从万里
归来,以祈尽我的心血和能力,为祖国填补一点空白,……希望在祖国四化建设中,
充当一名小小的前卫兵。”可以看出她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热爱。回国后,她得到
了一次采访旅行的机会,奉献出了带刺的《一束玫瑰》,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
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是对祖国的关注和对人
民的信任的一种表现。而且,她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在我笔下滑过的许多
人和事,定然已发生不少变化……我欣喜祖国的变化,我盼望有一天出现我心中的
画面。”那么,她是怀着祝福的心的。
后来,她参加了工作。在个人生活中似乎不那么如意,她没有谈具体情况,只
是在文字中表达了她的某些困惑和痛苦。不久后,她就突然去世了,她说过,“生
命是数不清的欢乐、哀愁、痛苦”,她也知道“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生命总是在风
和日丽中”。然而她依然认为“生命是很美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舍弃了生命呢?
她生长在异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刚开始施展才华,为什
么就突然离开了呢?……
抚读她的作品选集,我不免有些感慨和惋惜。她还年轻,在人生的道路上和文
学创作的道路上正趋向成熟。她的《人海巴黎》是近年来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比较
优秀的一本。可以期望她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的。同时我也想到,有一些年
轻的作者,出手不凡,但或不幸夭折,或由于什么原因中断了写作,有如流星一闪,
在文坛上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梅苑也正是其中的一个。好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在
她去世以后还为她编了一本选集,使她的作品得以保留并流传。她长年飘泊不安的
灵魂,当会感到温暖的安慰吧。
1992.3.29